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龐畢度藝術中心—青少年與兒童工作坊

位於巴黎市中心的龐畢度藝術中心

我到巴黎第一個落腳的公寓就在龐畢度中心旁,那時候一個來法國已經很久的台灣朋友常常用很豔羨的口氣和我說:「哇!光是想到妳每天在龐畢度中心旁邊醒來,就很讓人羨慕!」我那時才剛搬到巴黎,對巴黎的藝文活動還不甚了解,所以對她的反應覺得有些大驚小怪。後來,才慢慢地認識到龐畢度中心對法國甚至全球的影響力,其豐富的收藏、充足的預算經費與專業的策展規畫,讓它的每一場展覽都成為全球當代藝術的指標。

由義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與英國建築師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於七○年代設計完工的龐畢度中心,最大的建築特色就在其外露的鋼骨結構與藍色的空調管道、綠色的排水管道、黃色的電力設備管道與紅色的升降設備管道。這麼一個高科技的現代化建築一度引起保守巴黎人的反感,並戲稱它為「都市煉油場」。但隨著每年六百多萬的參觀人次,躍居法國第三大觀光景點與眾多大受好評的展覽,巴黎市民也漸漸地接受並欣賞這棟實驗性質強烈的建築物。

在館藏方面,龐畢度藝術中心以二十世紀以來的現代與當代藝術為主,其中還包括了大量的建築文獻圖稿、設計作品等,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並列全球最大的現代藝術中心。館藏豐富的龐畢度中心由於場地限制因素,更於2010年5月12日於法東的梅茲(Metz)全新開幕龐畢度二館。龐畢度每次的主題展或藝術家特展總是展品豐富,讓參觀者飽覽大師名作的同時還可以依年代循序漸進地了解藝術作品。而龐畢度中心舉辦的展覽主題,往往也是世界各國美術館策展的主要參考指標。


青少年工作坊提供十三到十六歲青少年一個藝術交流的場地,因此設計師在此安排一個開放式的活動空間,僅有天花板上像裝置藝術般的軌道,可以隨著空間改變而加裝燈光音響或電器設備。Photo © Ribon


展覽之外,龐畢度中心內還有兩間電影院、一個可以容納近四百名觀眾的小劇場與一個會議中心。電影院因應展覽主題或特定議題放映電影,小劇場不定期有當代戲劇、舞蹈或音樂表演,會議中心則有各類國際藝文講座與研討會。而在龐畢度中心入口的另一側,常常可以看到大排長龍的隊伍,那些都是排隊等著進入館藏豐富的龐畢度圖書館的莘莘學子。

在龐畢度中心的南側機器人噴水池旁,我們可以找到全歐洲最重要的音樂與聲音研究中心(IRCAM)。這個同樣隸屬於龐畢度中心的機構,自1969年成立之初就以電子音樂與聲音處理為其發展方向,旗下擁有專業的音樂家、編曲家、工程師等進行專業研究。其最著名的成果是八○年代研發出的即時音樂軟體Max/MSP,造就了不少當代多媒體藝術家。

龐畢度中心在法國是一個龐大的行政體系,想想光是我們參觀的部份就已經非常驚人,其中幕後的推手更是有數不清的館方人員、策展人員、設計師等,根據法國文化部的官方數據,龐畢度藝術中心共有一千一百多名員工。所以在龐畢度中心的周圍建築物中,暗藏著許多工作人員的辦公室。


這是兒童工作坊入口處的休息區,是小朋友閱讀休息的空間,也是家長等候區。Photo © Hervé Véronèse


以上是龐畢度藝術中心的小小介紹,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由設計師馬修.勒安諾(Mathieu Lehanneur)規劃設計並於2010年秋天才開幕的青少年與兒童藝術工作坊。這個藝術工作坊由龐畢度中心的教育部門隨著主題展,精心規畫不同的啟發性活動,讓孩子們從小就可以接受完整的藝術教育,兩個截然不同的空間設計也相映著參與工作坊小朋友的年齡層與需求。

1974年出生的設計師馬修.勒安諾(Mathieu Lehanneur)畢業於法國國立高等工業設計學院(ENSCI)。工業設計背景出身的他,曾經與許多國際知名品牌合作,如卡地亞珠寶的展示設計、三宅一生香水瓶像紙藝一樣的包裝或山本耀司使用ABS管做成的的服裝展示檯。

在工業產品設計方面,馬修.勒安諾是一位擅長運用材料特質的設計師。我最近一次看到他的限量設計傢具作品,是今年初在瑪黑區的工具設計藝廊(Tools Galerie)。當時展出一組經過特殊處理金屬外殻的置物櫃,雖然是金屬材質,它們卻有著柔軟如皮椅墊的視覺效果,裡面則是竹子做的內層主體。像這樣將金屬材質由重轉輕的設計,獲得巴黎設計界的一片好評。

除此之外,馬修.勒安諾所做的空間設計也非常的有趣。因為他總是先思考空間與人的關係,並發展出一個故事,之後才考慮功能與造形。因此他所設計的空間是一個故事的果實,也增添了許多空間的趣味性。


這是二至五歲小朋友的藝術工作坊,設計師原先的空間概念發想於滑板場。Photo © Hervé Véronès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