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設計師的凡爾賽宮—Bouroullec的現代吊燈



說到凡爾賽宮, 你會想到什麼?是法國皇家路易十四的時尚、鏡廳的華麗、瑪麗皇后的奢華?這些都是凡爾賽的歷史與繁榮的過去。對法國人來說, 凡爾賽其實應該是一個最具有創意的地方, 因為自古以來, 凡爾賽就是法國最好的建築師藝術家等創作人發揮的地方, 讓法國藝術文化品味流傳到民間, 影響到歐洲。所以這幾年來, 凡爾賽不斷的邀請當代知名藝術家進駐, 像Jeff Koons, 村上隆等, 希望讓凡爾賽在當代再度引領風騷。

2011年, 凡爾賽宮發出了一個標案, 標案內容是要在1772年建造的加保利梯廳建構一個大型吊燈(加保利是取名於法國國王御用建築師的名字)。拿到標案的是水晶品牌施華洛世奇與法國兄弟檔設計師Bouroullec, 這盞吊燈也成為凡爾賽宮內的第一盞現代風格的吊燈!

奧地利的施華洛世奇品牌, 一直以來就有參與凡爾賽的修復工程, 像國王寢室的吊燈和路易十五情婦龐巴度夫人的公寓都是由施華洛世奇翻修。精彩的是Bouroullec的設計, 既不是18世紀的復古風格, 也不是華麗震撼的效果, 而是為凡爾賽戴上了一條輕盈的項鏈!

在這看似簡單的設計背後, 是設計師的功力與施華洛世奇的科技。如何能讓大家在上下樓梯的每一個角度看到的都是發光的項鍊, 施華洛世奇展現了他們最大的水晶切割折射LED光源的本事。

這件不刻意的精彩作品, 在上個星期已經在凡爾賽宮內安裝完成, 將會是凡爾賽宮永久的收藏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趁著現在冬季天黑得早, 到凡爾賽加保利梯廳看看!


就算是在工廠也非常美麗的吊燈!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2013 威尼斯當代藝術雙年展

澳門館今年的藝術家是建築師馬若龍

年輕時候的旅行, 是一種放逐, 也是追逐。讓自己從原生城市放逐, 然後去追逐一個異國的文化與情調。喜歡旅行的人, 通常也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 想要把世界盡收眼底, 想要看遍世間美景。在不知道多少次因為當代藝術或建築雙年展重返威尼斯後, 我已經不再沈迷於運河小橋或船隻, 取而代之的是每次都讓靈魂洗禮的當代藝術雙年展。因為從當代藝術中, 也可以看到這個世界, 看到不同的國家與文化, 看到藝術家們反應著他們所處的歷史與社會, 也反應大家都會遇到的心裡或生理狀態, 寂寞、空虛、生老病死...等。當代藝術變成是到了相當的年紀, 滿足自己對這個世界好奇的媒介。

今年雙年展的主題是“百科全書 ”, 因此展出的藝術品包羅萬象,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還有心理學家榮格不為人知的精彩畫作, 讓不認識榮格的人誤以為他是名畫家, 可惜也是唯一不能拍照的展區。此外, 相較於往年或歐洲其他當代藝術雙年展的社會化與批判性, 今年造形藝術家佔有一定的比例, 在視覺美感上也是比較容易觸動人心的。

各國國家館也都有傑出的作品, 德國館和法國館雖然交換了位置請來了幾個國際巨星, 但是德國館在作品上還是少不了德國文化的那份理性, 法國館則是用幾個看來簡單的影片, 就把內行人都給嚇壞了(法國館這次展出的影片是由法國國家廣播電台贊助的, 看似簡單的鋼琴左手樂章, 其實背後的鋼琴家、錄影、錄音、剪接...等實力與技術皆是國家級的水準, 就連現場播放的空間都做成了一個小型的IRCAM放映室!)

IRCAM:隸屬於龐畢度中心的國家級音樂與聲音研究機構, 是全球權威的聲音研究機構。

聲音也是今年流行的創作主題, 尤其是沒有聲音的聲音, 所以韓國館做了一個沒有聲音的空間, 大排長龍, 一次限五人進入一分鐘。說真的, 在此建議各位去東京ICC, 二樓的聲音室更是無聲, 也不用排隊。

其他一些比較有趣的作品, 在下面用照片和大家分享。

波蘭藝術家Pawel Althamer放滿整間的人體雕塑

每個雕塑只有臉部是完整的(可能是制模的關係, 眼睛都是閉起來的), 身體都是空的。

Cindy Sherman這次是一個展間的策展人, “知名藝術家”策的展也邀請到“知名藝術家Paul McCarthy"。 

這是今年第二次看到超級寫實主義藝術家Duane Hanson的作品, 和柏林不一樣的是, 這裡把這個超級寫實的雕塑用金屬桿圍了起來。當她變成藝術作品有了距離之後, 似乎就沒這麼“超級寫實”了。

今年剛過世的美國極簡主義藝術家Walter de Maria非常著名的雕塑裝置Apollo Ecstasy在兵工廠,  讓人有無窮的想像。 


我也覺得徽派建築很有特色也很美, 但是不知道它與當代藝術的關係。是不是法國館也應該把凡爾賽瑪麗皇后的床搬來呢?中國館的“當代藝術”似乎都是用來宣揚國威與中國文化的媒介, 而不是當代思想與藝術的傳達, 少了國際性的溝通語彙。

在相對主題的展覽中, 義大利概念藝術家Giulio Paolini的作品反映透視的關係, 主題是西方建築與藝術的理論基礎, 作品是從2D到3D的重疊呈現。

在身體與歷史的主題展中, Fabio Mauri著名的行動藝術作品, 請女性表演者穿脫父權強盛區域最傳統的服裝。

馬來西亞館中展出的作品, 令人驚訝的書本。

西班牙館藝術家Lara Almarcegui的作品, 館中展出在Murano島上建築所需的建材量體。

今年的比利時館是女性藝術家Berlinde De Bruyckere用蠟做成的巨型植物雕塑, 是我今年既柏林當代美術館、亞維儂教廷之後, 第三次親眼看到她的蠟製雕塑, 每一次都非常的令人震撼, 這次比利時館內的雕塑因為燈光的關係, 更讓人覺得美到窒息。


以in situ聞名的藝術家Sarah Sze在美國館的作品, 她用生活中隨處可見小東西建造出看似混亂又無關聯但其實是結構嚴謹又強大的裝置。

美國館這次有參觀人數控管, 所以門口大排長龍。在排隊時看到作品背面,  無法瞭解這個在庭院中作品的全景。進入室內後才發現又是一個藝術家的別有洞天。

今年德國與法國策展人決定兩國互相交換展館,  所以艾未未的凳子們在法國館中出現。

巴西館中錯綜複雜的書, 是今年展會上第二位對書本做思考反應的藝術家。

這些交錯複雜的書, 作品名稱叫“法律字典”, 非常地反諷。

近年來在法國時尚圈非常受重視的中國高級訂做服設計師Yiqing Yin受邀威尼斯館展出, 用紅色的線繪製出的女體與大量垂墜像血液的線條, 有Yiqing Yin服裝作品的輕盈與優雅。

羅馬尼亞館展出的看來是超級寫實主義雕塑, 其實是行動藝術。身邊我們不知道誰是參觀者, 誰又是表演者, 隨時都可能有表演或雕塑體出現。

上面那位看來像雕塑的表演者的位移。

俄羅斯館內的天井圍著一圈像教堂祈禱跪拜的圍欄, 大家圍著看天井的上方與下方。

俄羅斯館天井看下去的是許多女性參觀者, 由於天井上方會撒下金幣, 因此大家都撐著透明的塑膠傘。這是一個來自宙斯化作金雨和情人Danae交配的希臘神話, 藝術家藉以表示男性用金錢控制女性。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給設計師的電玩—Type : Rider



如果不說, 很多朋友都不知道, 我是一個很喜歡玩電玩的人。從早期任天堂摺疊機、紅白機、Gameboy到電動玩具場的大型機台, 或手機裡的憤怒鳥、 Candy Crush、Hay Day農場、咖啡廳...等, 都是我小時間的調劑品。而這個喜歡並非沈迷, 而是想看看一個電玩遊戲可以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因此在我們工作需要自行研發互動軟體時, 我也常常是測試員的角色, 能通過我測試而沒有問題的軟體, 就是可以正式展出的作品。

玩電玩的心得, 除了和工作的朋友分享討論, 我也不會在社交網路上和朋友分享, 基本上是處在封閉式測試員的狀態。但是最近有一個電玩, 一定要分享給所有做設計的朋友!它是由法德公共電視台ARTE所監製研發的文字遊戲 Type : Rider !

看過ARTE電視台的人都知道, 這是一個很有水準的電視台, 他們在藝術、建築、設計、時尚等領域的專業節目常常讓我守在電視機前等候。這次他們出的這款遊戲 Type : Rider 是建立在“字形歷史”上, 藉由冒號”:“開始了一連串的字形歷史與遊戲, 冒號必需從A開始度過層層的關卡, 從歌德體Gothic、Garamond、 Didot、Clarendon、Times, 到因為LV而聲名大噪的Futura, 和在台灣上映過紀錄片的Helvetica等。整個遊戲在視覺、音效和互動方面, 都非常的令人驚歎, 還可以藉由遊戲了解字形的歷史, 是個設計師的遊戲!而不是設計師, 也可以藉著遊戲認識字形的由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找找看, 目前iPhone、iPad或Android都可以下載, 不過要2.69歐元, 相當於新台幣110元


我目前玩到的Futura字形這關


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假日的蒙馬特二手市場

星期日的街坊二手市場, 人潮非常踴躍!

星期日一早起來, 我家樓下突然變成萬人空巷的二手市場。這樣地方性又臨時的二手市場法文叫做vide-greniers, 擺攤的人大多是左鄰右舍的鄰居, 將家裡不要或多餘的東西拿出來賣。這樣的市場比較難找到一些有價值的古董或大型傢俱, 因為這不是固定市集性的古貨市場brocante和跳蚤市場marchés aux puces, 會有專業古貨商來擺攤, 但是偶爾還是會看到許多人清空家裡老一輩遺留下來小東西。

這樣的二手市場其實也是鄰居們間的社交活動, 短短三百公尺的路上, 我們遇到了很多Justine的同學和同學媽媽。還有許多鄰居的小朋友把自己太小的衣服, 不要的玩具和書籍拿出來賣, 是給小孩子們學會“斷捨離”的好機會。所以我們也十分捧場的花了四塊錢歐元向一個八九歲的小男生, 買了一雙直排輪, 還有一塊半歐元一大袋的彈珠。這樣的街坊市集, 通常售價都很低, 因為大家的目的並不是在賺錢, 而是像vide-greniers字義上一樣, 清空閣樓裡不要的東西。

黑膠唱片是識貨人掏寶的地方, 有時候五歐十歐的價錢就可以找到一些已經絕版的唱片。

這位鄰居藉此販售自己的藝術創作, 卻讓我想起在台灣念設計系時, 大學一年級的一個作業,  也是用汽機車的廢氣五金組裝成一個機器怪獸。

街上最有名的肉鋪, 也是獲得法國名菜“血腸金獎“的蒙馬特肉鋪,  今天在門前賣起了烤香腸, 出現了法國少有的為食物排隊的景象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2013重返柏林(一)|漢堡車站當代藝術美術館

柏林當代藝術美術館, 曾經是漢堡到柏林的火車終點站,
是我造訪柏林時非去不可的重要景點 

柏林, 曾經是我在歐洲待過時間最長的城市之一, 後來就算回到法國, 還是會每年去一趟柏林, 去喜歡的美術館、去曾經住過的Prenzlauer Berg、熟悉的咖啡館等。直到有了小孩, 這次是暌違五年後, 又再度來到柏林。

五年後的柏林變了許多, 路上的東方面孔變多了, Prenzlauer Berg每兩步就一間咖啡館。而本來就很受柏林人喜愛的亞洲餐廳, 更是隨處可見。以前可以挖到寶的週日跳蚤市場, 現在也變成人山人海的假日休閒場地, 少了二手傢俱, 多了各式各樣的小吃、賣衣服的、街頭藝人...等。比起柏林圍牆剛倒的時候, 外來移民增加了許多, 也國際化了許多。

然而, 不管人口結構如何改變, 柏林藝術文化、電子樂、設計創意的氣息依然生氣蓬勃。比起巴黎, 這裡是電子樂的天堂, 路邊電子樂表演的海報隨處可見, 寫滿表演者名單的海報像是祕密組織彼此溝通的管道, 是同一門派的人必然懂得閱讀這些語彙。

我們到柏林的第一件事, 就是參觀柏林當代藝術美術館。這個由漢堡車站改建的當代藝術美術館, 可以說是柏林當代藝術最大的展演空間。而到每一個國家參觀當代美術館, 可以了解這個國家對當代藝術的詮釋與選擇。法國與德國鄰近, 然而對當代藝術的策展方向卻截然不同。所以我們可以在這個當代美術館中, 看到法國不常見的重要藝術作品還有我們所不熟悉的德國當代藝術家。

重回柏林, 又看到了許多精彩的作品, 是我最近忙碌緊湊的生活中, 靈魂最充實的一刻。短短的一個下午, 看到了Bruce Nauman、Gilbert & George、Joseph Beuys、Paul McCarthy...等當代藝術的巨作, 讓我的生活又重新開始呼吸。

車站改建的美術館擁有足夠的空間展示巨大的作品, 讓各個作品擁有呼吸的空間, 是展示當代藝術最需要的元素之一

讓我錯認為Jeff Koons的作品是Paul McCarthy的作品,
他們兩位藝術家都有這個麥克傑克遜的雕塑作品。
Paul McCarthy的卡通版造形讓人回想到普普藝術, 並且反應流行文化現象。


白南準的錄像作品, 我在歐洲遇到好多次都是拍攝佛像的作品,
這次難得見到雙雕塑的錄像裝置。

藝術家Thomas Schütte大尺度的作品, 是陰性與陽性的象徵與原子發電廠

超級寫實主義藝術家Duane Hanson的雕塑作品。雖然我不是特別喜歡超級寫實的風格, 但是這件作品放在美術館諾大空間的正中央實在太有趣!

Urs Fischer著名的蠟像燃燒作品, 金髮裸女的臀部與腹中皆有一個蠟燭燃燒, 各種蠟燭的顏色融化後, 在地上流瀉出漂亮的顏色與圖形。這也是我女兒最不喜歡的作品, 因為小小年紀的她不知道為什麼要在屁股裡放蠟燭燃燒。

柏林當代藝術美術館現在的藝術家特展是Martin Kippenberger, 作品收藏豐富, 但是最引起我共鳴的是藝術家自己設計的展覽海報。排滿了一牆的海報, 不難窺見Martin Kippenberger也是位重要的平面設計師!

我在這個海報區拍了許多的照片, 因為Martin Kippenberger的海報設計至今都還非常具有現代感, 這張1986年的展覽海報就算今日貼在巴黎地鐵中, 也不會讓人覺得過時。

在Martin Kippenberger的海報設計中, 我也非常喜歡他只用字形所做的設計

大量的拼貼, 也是Martin Kippenberger海報設計的元素之一

Martin Kippenberger 1991年在東京展覽的海報

這張海報, 不論是圖像結構、顏色或字體的選擇, 都讓人以為是今日巴黎展覽的海報!平面設計一直以來在歐洲都佔有重要地位, 其中以瑞士最為著名。而Martin Kippenberger讓我發現, 當代藝術家用平面設計詮釋的力量。

出口的燈一度讓我以為是美術館新購的裝飾品,  其實是今年剛過世的德國藝術家Richard Artschwager的作品"No Exit"

Josephe Beuys因為曾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韃靼人用毛毯和動物脂肪所救, 所以日後的作品都以這兩個素材為創作媒介。而巴黎也有一間因為非常喜歡Josephe Beuys作品, 而取名為Fat的藝廊

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巴黎 Designer's Day

巴黎Designer's Day的logo, 這個星期在巴黎到處可見

這個星期是熱鬧的巴黎設計師週, 市中心左岸右岸, 還有郊區的Pantin, 所有設計相關的活動都用上圖這個紅色大逗點串連起來, 不難感覺到法國設計景氣復甦的氣象。

整個D'DAYS包含各個法國政府公家機關興辦的設計展覽, 如裝飾藝術美術館、巴黎科學城的設計展, 還有一些設計學校的特展, 設計品牌的open studio, 設計師工作室開放參觀。除了參觀性質的活動還有幾場辯論會, 其中參與巴黎數位藝術中心辯論會“數位設計”的三位設計師中, Frnçois Brument將出席六月底我為台創規劃的「設計精英前瞻趨勢國際培訓法國班」, Jean-Louis Frechin在我們去年於法國出版的Design Interactif(數位設計)書中有做訪問(今年的設計培訓班也有邀請Jean-Louis Frechin, 但是礙於他所選的時段與VIA執行長相同, 而執行長已經先敲定了, 所以最後他沒有參與講師行列), 巴黎的設計圈還真是小啊!

此外D'DAYS還有幾個有趣的活動, 像VIA一年一度的Speed Dating, 今年就在活動期間於龐必度藝術中心舉行。Speed Dating是什麼呢?它是所有年輕設計師向品牌廠商毛遂自薦的機會, 只要預先與VIA登記, 設計師們就有機會向歐洲各大傢俱家飾品牌展示自己的想法創意, 然後拿到一只合約, 躍上國際舞臺。我個人覺得這個活動非常適合台灣的年輕設計師, 與其花錢參與歐洲的設計比賽, 還不如實際地拿到一張合約, 量產製造自己的創意然後行銷全球。這個Speed Dating是個既能實現理想, 又能揚名國際和賺錢的好機會。

而今年參與D'DAYS的學校有巴黎Parsons, Duperré等名校之外, 全球前十大的藝術學校, 也是巴黎設計學校龍頭的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也不可免俗的參與。老樣子, 打出ENSAD的字號就是要最厲害和最炫目, 所以一場是在法創中心, 展出ENSAD服裝設計系與織品設計系學生和Maison Martin Margiela合作的作品(今年Duperré的織品設計系也有與Cacharel合作)。而另一場在校本部展出的是由竹子作為材料的工作坊open studio, 參與活動的除了學校的學生之外, 還有印度藝術家Shantamani和日本建築師隈 研吾, 都是國際上重量級的人物或品牌。


藝術棧道利用高架鐵路下方的空間

這麼多活動分散全巴黎, 其中最密集的是在十二區著名的「藝術棧道」Viaduc des Arts。歷史上,這個高架鐵路於十九世紀中葉興建,是由巴黎市中心巴士底區通往巴黎西郊凡仙森林的鐵路高架橋。此路線在二十世紀由地鐵取代而廢棄,後由巴黎市政府規劃為藝術設計特區。我在星期五的下午, 專程到這裡看一個叫做Nouvelle Vague Vol.2(新浪潮)的設計展。這個展覽是將今年米蘭家飾展頗受好評的五位法國設計師的作品在巴黎重現, 錯過了在米蘭現場看作品的機會, 我當然不想錯過在巴黎的展出。當然, 這些新近設計師的作品, 也沒讓我失望。Dan Yeffet的裝飾性燈具現場看來比照片還美, 大型的吹制玻璃燈罩與金屬圓盤既輕盈又在空間中具有份量。

整個巴黎D'DAYS從這個月的4號開始到9號結束, 但還是有許多展覽會持續到九月初, 所以有興趣的朋友還是來得及去看。
 

Nouvelle Vague Vol.2 是五位設計師作品的展覽, 受到媒體非常多正面的評價

Dan Yeffet的燈具, 照片看起來很小, 實際上最大的燈具在空間中頗有份量 Photo © Dan Yeffet

傳單上的文字是設計大師們的語錄

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香奈兒N°5文化展

本次東京宮展覽的海報

5月26日的法國母親節傍晚,我們去看了在東京宮的香奈兒N°5文化展。

這次的展覽與早前的Chloé特展一樣,在地下一層的同一個場地,並增加了二樓的展間。我們到東京宮的一樓大門口,就有穿著全身黑的香奈兒女性服務員在發放類似門票的小卡,但後來入場並沒有使用,看來是個免費的展覽。

進入展場後,必需要先走到長廊底端,再開始往外循序漸進地看展。而走到長廊的底端,又有著黑衣女郎面帶笑容地發放著一本印刷精美,且頁數多達160頁的導覽手冊。然後壓個證件,就有一個隱藏式iPhone導覽,導覽的互動介面也是精心設計。

右邊就是入口通道,左邊是參觀的透明壓克力展示檯
白色的導覽手冊與黑色的視聽導覽
這本白色的導覽手冊裡,詳細介紹著所有展品,參觀者只需要低頭看透明櫃子旁的“白色”編號,就可以在“白色”導覽手冊裡找到介紹。而看到展示櫃旁”黑色“的編號,就可以再“黑色”的導覽器材裡找到資訊。我只能說,好一個設計!

然後就開始了香奈兒N°5文化展。我們看到了許多沒見過的畢卡索畫作、杜象的作品、史特拉汶斯基和考克多的手稿、曼·雷和達利的照片。還有Gabrielle Chanel的情史,Boy的照片、與迪米催大公的合照。其中還夾雜著麥迪奇皇后與拜占庭風格的古董,達達主義的標緻和立體派的繪畫。

東京宮自從擴建後,展場空間變大,展覽主題與活動也變得很多。而如此商業化的展覽,又投注這麼多的經費(精美的展場、引導人員、免費的展覽手冊、視聽導覽器材等),展覽的內容卻無法幫助我們更了解香奈兒的五號香水,因為所有展出的這些大師級作品,充其量也只能說是香奈兒女士的個人投資。她本身並沒有參與這些20世紀極為重要的藝術運動,她的角色比較像是個事業成功的商場女強人,贊助上述的藝術家與音樂家。與其說是N°5文化展,可能更適合叫做“香奈兒女士的輝煌歲月”。

當然,N°5在時尚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它複合式的香味、極簡的瓶身與包裝設計,曾是當時前衛的概念,至今都還相當時尚。此外,它驚人的銷售量(直到2011年才被Dior的J'adore打敗)和明星的追捧(最有名的是夢露),都是它璀璨的一面。然而在這些背後,N°5還有一段難堪的故事。

1921年,Gabrielle Chanel與法國調香師Ernest Beaux合作,製作出N°5香水後,在法國受到好評。1924年時,香水化妝品公司Bourjois的Wertheimer兄弟想要利用自己在美國的人脈,將N°5賣到美國。於是和Gabrielle Chanel成立了Chanel香水公司,Wertheimer兄弟擁有70%股份,而Gabrielle Chanel只有10%。沒想到香水在美國暢銷,Gabrielle Chanel對自己只有10%的股份感到非常不快。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佔領法國時期,她便利用自己與德國情人的關係,在德軍高層中散佈Bourjois公司的Wertheimer兄弟是猶太人的消息,企圖將股份拿回來。Wertheimer兄弟因此逃往美國避難,並想盡辦法透過易名的方式繼續持有N°5的股權。

這只是N°5香水的一段小插曲,卻也透露著Gabrielle Chanel的貪婪。對許多法國人而言,她曾經做出許多令人不堪的行為,比如說在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她就已經出資贊助納粹的報紙。但是不論如何,她在服裝設計上的天分,都還是無法被抹滅的。而上述更貼近N°5的小故事,也不可能在展覽中被敘說。

我也來學一下我最喜歡的藝文雜誌Télérama來評分。

展覽總體表現
(☆差   ☆☆普通   ☆☆☆還不錯   ☆☆☆☆很好   ☆☆☆☆☆必看!)
策展內容:☆
展覽內容:☆☆
展場設計:☆☆☆
二樓展廳放滿了有關香奈兒的書籍,週日午後的光線非常舒適

二樓的空間都撲了地毯,靠牆的地方是一整排的座椅讓人閱讀,感覺就像在香奈兒的精品店裡一樣> < 
整個跟香水有關的展場只有到最後要離開時,才看到這個讓人聞香的壓克力裝置。N°5香水對許多人來說是老奶奶的記憶,因為它是奶奶那個年代的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