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2013重返柏林(一)|漢堡車站當代藝術美術館

柏林當代藝術美術館, 曾經是漢堡到柏林的火車終點站,
是我造訪柏林時非去不可的重要景點 

柏林, 曾經是我在歐洲待過時間最長的城市之一, 後來就算回到法國, 還是會每年去一趟柏林, 去喜歡的美術館、去曾經住過的Prenzlauer Berg、熟悉的咖啡館等。直到有了小孩, 這次是暌違五年後, 又再度來到柏林。

五年後的柏林變了許多, 路上的東方面孔變多了, Prenzlauer Berg每兩步就一間咖啡館。而本來就很受柏林人喜愛的亞洲餐廳, 更是隨處可見。以前可以挖到寶的週日跳蚤市場, 現在也變成人山人海的假日休閒場地, 少了二手傢俱, 多了各式各樣的小吃、賣衣服的、街頭藝人...等。比起柏林圍牆剛倒的時候, 外來移民增加了許多, 也國際化了許多。

然而, 不管人口結構如何改變, 柏林藝術文化、電子樂、設計創意的氣息依然生氣蓬勃。比起巴黎, 這裡是電子樂的天堂, 路邊電子樂表演的海報隨處可見, 寫滿表演者名單的海報像是祕密組織彼此溝通的管道, 是同一門派的人必然懂得閱讀這些語彙。

我們到柏林的第一件事, 就是參觀柏林當代藝術美術館。這個由漢堡車站改建的當代藝術美術館, 可以說是柏林當代藝術最大的展演空間。而到每一個國家參觀當代美術館, 可以了解這個國家對當代藝術的詮釋與選擇。法國與德國鄰近, 然而對當代藝術的策展方向卻截然不同。所以我們可以在這個當代美術館中, 看到法國不常見的重要藝術作品還有我們所不熟悉的德國當代藝術家。

重回柏林, 又看到了許多精彩的作品, 是我最近忙碌緊湊的生活中, 靈魂最充實的一刻。短短的一個下午, 看到了Bruce Nauman、Gilbert & George、Joseph Beuys、Paul McCarthy...等當代藝術的巨作, 讓我的生活又重新開始呼吸。

車站改建的美術館擁有足夠的空間展示巨大的作品, 讓各個作品擁有呼吸的空間, 是展示當代藝術最需要的元素之一

讓我錯認為Jeff Koons的作品是Paul McCarthy的作品,
他們兩位藝術家都有這個麥克傑克遜的雕塑作品。
Paul McCarthy的卡通版造形讓人回想到普普藝術, 並且反應流行文化現象。


白南準的錄像作品, 我在歐洲遇到好多次都是拍攝佛像的作品,
這次難得見到雙雕塑的錄像裝置。

藝術家Thomas Schütte大尺度的作品, 是陰性與陽性的象徵與原子發電廠

超級寫實主義藝術家Duane Hanson的雕塑作品。雖然我不是特別喜歡超級寫實的風格, 但是這件作品放在美術館諾大空間的正中央實在太有趣!

Urs Fischer著名的蠟像燃燒作品, 金髮裸女的臀部與腹中皆有一個蠟燭燃燒, 各種蠟燭的顏色融化後, 在地上流瀉出漂亮的顏色與圖形。這也是我女兒最不喜歡的作品, 因為小小年紀的她不知道為什麼要在屁股裡放蠟燭燃燒。

柏林當代藝術美術館現在的藝術家特展是Martin Kippenberger, 作品收藏豐富, 但是最引起我共鳴的是藝術家自己設計的展覽海報。排滿了一牆的海報, 不難窺見Martin Kippenberger也是位重要的平面設計師!

我在這個海報區拍了許多的照片, 因為Martin Kippenberger的海報設計至今都還非常具有現代感, 這張1986年的展覽海報就算今日貼在巴黎地鐵中, 也不會讓人覺得過時。

在Martin Kippenberger的海報設計中, 我也非常喜歡他只用字形所做的設計

大量的拼貼, 也是Martin Kippenberger海報設計的元素之一

Martin Kippenberger 1991年在東京展覽的海報

這張海報, 不論是圖像結構、顏色或字體的選擇, 都讓人以為是今日巴黎展覽的海報!平面設計一直以來在歐洲都佔有重要地位, 其中以瑞士最為著名。而Martin Kippenberger讓我發現, 當代藝術家用平面設計詮釋的力量。

出口的燈一度讓我以為是美術館新購的裝飾品,  其實是今年剛過世的德國藝術家Richard Artschwager的作品"No Exit"

Josephe Beuys因為曾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韃靼人用毛毯和動物脂肪所救, 所以日後的作品都以這兩個素材為創作媒介。而巴黎也有一間因為非常喜歡Josephe Beuys作品, 而取名為Fat的藝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