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是2019年巴黎拉法葉的聖誕櫥窗,櫥窗主題是女王蜂 |
在巴黎成為女兒班上的家長代表,是我人生中始料未及的事,而且還是巴黎富人區的頂尖名校。這些巴黎菁英女王蜂們平均年齡不小,全身名牌的職場女性氣場無敵。而我也從一無所知、懵懵懂懂的文青媽媽,到現在連任第二年家長代表,開始習慣跟這群女王蜂大姐們交手。
你以為巴黎女人都氣質優雅?不,這一集Podcast可能會打破你對巴黎女人的憧憬,富人區媽媽們的對話也可以粗俗不堪。易幻滅,小心誤入!
藝術 建築 設計 電影 時尚 生活 零時差的藝文訊息
![]() |
巴黎奧塞美術館廣場二側的雕塑 |
法國南特公爵城堡博物館籌辦三年的成吉思汗展,在中方要求展覽不允許「成吉思汗」、「蒙古」與「帝國」三字出現後決定取消。不過這只是個例外,就算要經過中國官方的審查,法國博物館界還是積極地向中國輸出藝術與文化展覽活動。法國藝文界人士如何看待中國的審查制度與法國的節節讓步呢?歡迎收聽本集巴黎不打烊。
![]() |
巴黎街頭藝術畫作,小男孩問:「爸爸,什麼是錢?」 |
法國新觀察家雜誌特刊《永恆的帝國》第二章節「帝國思想史」,讓我們藉由中國哲學來理解這個民族。本集Podcast講述本章節的前三篇文章,從披著儒家外衣的法家、東西帝國比較到中國文字的傳播,從中國哲學史反思現在的中國文化。
嚮往巴黎咖啡館文化而在街頭轉角的露天咖啡座或雙叟、花神或和平等知名咖啡館喝咖啡,入口的是連法國人都無法接受的「襪子汁」。因為法國的咖啡館文化重點不在咖啡的本身,而是與朋友碰面和聊天的社交活動。此外,還有什麼原因讓這些咖啡館的咖啡那麼難喝?
巴黎不打烊EP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線上雜誌HAS_巴黎女王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線上雜誌HAS 徵求稿件
#2 希望與憂慮之間
將於2020年12月出版的第二期《HAS》雜誌徵稿中!
《HAS》人文、藝術與社會雜誌第二期將於2020年12月出刊,現在開始徵求稿件。這本新的數位期刊旨在以全球性的角度,透過人文科學與藝術解讀當前的全球議題。《HAS》以廣大讀者為目標,提供一個最具有創造力、啓發性、想像力和社會意義的表達空間,
我們的意圖不僅是報導現有的想法或藝術創作,更希望透過文化交流和多種學科合作做出實質貢獻。 訊息、教育、創造力、溝通及批判性思考將於此匯集,並成為一個讓地方與國際社會做出正向改變的跳板。為此,我們尋求並渴望與具有創見及行動力的讀者、熱忱的研究人員或專家攜手合作,共同展現可面對當前挑戰的人文科學與藝術的合作方式。
本雜誌徵求來自學界、研究人員、評論家以及藝術家之稿件,也包括對本雜誌目標感興趣且希望參與的任何人投稿。
出版的文章包含科學、論文、評論、訪談文章,紀錄影片和攝影照片亦包含其中。本雜誌編輯團隊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與未來記憶協會的成員。
為求普及,本雜誌為免費刊物。作為非營利性質的出版品,故無法向撰稿人提供稿費報酬。本雜誌工作團隊力求透過媒體與大眾的協助,盡可能廣泛地將本雜誌傳播給大眾。
第二期的主題為「希望與憂慮之間」。我們希望從多種學科和跨領域的角度來探究,包括哲學、歷史、人類學、考古學、文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語言學、美學及道德等諸多主題。
有鑑於急需增進人文科學與藝術之間的緊密合作,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CIPSH)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社會變革管理計畫(MOST)和未來記憶協會(Memoire de l’Avenir)共同合作辦理「藝術和社會」計畫,並首度在人文科學世界會議上發表。該計畫現與全球華人藝術文化協會(GCACS)合作發展中。
更多關於主題的資訊
我們的時代似乎被不間斷的危機所定義。從環境災難到全球氣候暖化的緊急狀態、流行病和世界各地新興的民族主義,每一次的危機似乎都造成了更大的財富、教育與生活水準的不均。對抗這些現象的有效與具體行動的缺乏,已經挑戰了世界各地傳統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模式。這樣看來,有兩種心理狀態似乎特別能抓住我們的時代精神:焦慮與希望。
焦慮是一種由擔憂、緊張或不安所構成的精神狀態,其特徵是對預先事件的恐懼(傑拉德·達維森〔Davison CG〕,《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2008)。儘管與恐懼密切相關,但也有所不同,恐懼是對已知威脅的反應,而焦慮則是來自未知、不具體或預先的威脅。因此心理學家大衛‧巴洛(David Barlow)提出了「焦慮的感知」(appréhension anxieuse)一詞,將焦慮定義為「一種面向未來的情緒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們不願意嘗試、或不準備嘗試面對未來的負面事件」(《焦慮與其混亂:焦慮與恐慌的本質與治療》〔Anxiety and Its Disorders: The Nature and Treatment of Anxiety and Panic〕,1988)。
希望通常是對正面結果的期望,來自我們對即將到來事情的渴望。人們早已認識希望的重要性,著名的希臘神話〈潘朵拉〉表現了這一點,邪惡與不幸逃到世界上,而希望卻留在盒子裡。在古代文獻中,我們看到希望有治癒焦慮與不快樂的力量。雖然希望是一種正面的情緒,但正如社會心理學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erickson)所言,希望來自於惡劣情況下對事件結果的不確定。希望不僅需要我們思考,也需要我們對自身期待的結果進行具有想像力的參與。
焦慮與希望讓人類在面對可能遇到的障礙時能保護自己並展望未來。同樣的,創造力讓我們能探索新事物與進行創新。
科學與藝術研究通常會在呈現未來願景時批判當下和(或)過去。在文學和電影中,尤其是科幻小說將科學與藝術這二種學科融合在一起,以透過我們當代焦慮與希望來想像未來的可能。
透過產生創造力和行動力,面對事件時具有鋪設朝向希望之路的力量。
文章內容可以包括(但不限制)對以下問題的審思:焦慮與希望對我們今天的社會意味著什麼?焦慮與希望如何影響和制約我們當前與未來的行為?遇到不同事件或情況時,今天的焦慮與希望如何表現?
在焦慮與希望的情況下,藝術與創作的作用是什麼?藝術與創作能否帶來希望以對抗焦慮?我們在哪裡可以找到焦慮與希望的表達方式,它們是否因為文化而有所不同?
投稿須知
投稿者可以用法文或英文發表。
稿件以三千字和三到八張圖像(300dpi)為限,也可以用影片(MP4格式)或聲音(MP3格式)方式呈現。
學術引用和參考資料應以芝加哥格式手册(Chicago-style)為準。
作者要負著作權責任。
來文需佐附簡歷或履歷(100字)和摘要(100字),email至magazine@humanitiesartsandsociety.org 或Wetransfer等其他平台。
截稿日期:巴黎時間2020年9月20日晚上十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