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生活設計學 – 食

這幾年來,常常有台灣的設計師或企業主問我,如何將他們的產品賣到歐洲?也有設計學院的師生,希望我將他們得到紅點設計奬的作品引薦給歐洲品牌生產銷售。以這類問題越來越頻繁的情況來看,台灣設計現在面對的不只是內需市場的不足,還有急需要國際廣泛肯定的狀態。

的確,在歐洲人心中,台灣並不是一個以設計聞名的國家,而台灣品牌的電子產品也不是以設計為訴求吸引大眾消費購買。在反思如何將台灣設計賣到歐洲這個問題的同時,我正好在上海看到了日本設計師原研哉的展覽設計的設計,精彩細膩又具有前瞻性的作品在純白的空間中展出,是一個令人難忘的設計展。而這個展覽中最令人驚豔的日本纖維設計Senseware,早在2012年於上海展出前,2007年就已經先後於法國巴黎、義大利米蘭、以色列霍隆等地展出了。

同樣身為亞洲國家的日本與韓國設計,在現今國際上已經俱有一定的知名度,也引起全球的哈日、韓流風潮。這裡我們姑且不談日韓官方政策與企業的策略,先將問題回歸到基本面上做探討,也就是設計產品的本身。這個本質性的問題,就像原研哉在「為什麼設計一書中,與日本旅歐設計師阿部雅世所說的:「 現代社會最現實的問題光靠企業或品牌的能力是無法解決的。設計最根本的力量是去思考環境及事物的合理性,並將合理性滲透到社會全體。」

在台灣設計有心打入歐洲市場前,我們可能要先思考一個問題,就是自己所設計的產品是生活必需品,還是非必需品?生活必需品在這裡可以泛指一切我們必需賴以生活的道具,像桌椅、寢具餐盤照明等。因為非必需品在歐洲人的心目中,並不是設計,而是可有可無的小玩意兒gadget。有鑑於此,生活設計學這個主題下要和大家一起探討的,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是從東西方文化與生活的不同來研究設計的本質。

既然是生活的必需,那我們就先從生活的最必需飲食開始。

這幾年因為工作的關係,回亞洲的頻率激增,因此回巴黎的行李箱裡,曾帶有柳宗理的不鏽鋼單手鍋、松德硝子的酒器、京都作家田邊一晃的餐具等,幾乎是想把日本這些好的食器鍋具整個搬回巴黎。然而,歐洲的烹飪方式飲食習慣,讓這些遠渡重洋的食器只能當家中的收藏品。

線條優美又方便使用的柳宗理設計鍋具(照片截取自日本SEMPRE網站)

以烹飪的方式來說,由於歐洲許多老房子沒有瓦斯管線,因此廚房多以電磁爐或電陶爐為烹飪設備是最安全方便的解決方式。一般家庭在購買鍋具時,材質會是首要的考量,有些可以在明火上烹煮的鍋具卻不一定能在電磁爐或電陶爐上使用。以我在亞洲購買的柳宗理單手鍋為例,在購買前銷售人員告知可以在電磁爐上使用,也可以放進洗碗機清洗,然而在使用時卻發現這個鍋子因為不鏽鋼厚度的問題,在使用電磁爐Induction快速加熱功能時,比一般歐洲鍋具加熱速度慢。此外,由於歐洲水質問題,煮水後鈣質殘留比歐洲鍋具嚴重。

另一個例子,是前些日子在巴黎換季大折扣時,Alessi以五折的價位促銷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設計的柴犬鍋Shiba”。一般說來,歐洲商人都是趁著折扣季出清賣不出去的滯銷品,引領MUJI無印良品橫掃歐美的日本設計典範,設計大師深澤直人的Shiba鍋怎麼會被Alessi下達五折出清的指令?

Shiba鍋的鍋體是三層的不鏽鋼和鋁,手柄與蓋子皆是柏木製,材質、造型或顏色都具有日本設計協調靜謐的特色。此外,它還符合電磁爐與Induction快速加熱的功能需求,除了鍋體有些重之外,難道是木製手柄有問題?

原來深澤直人這一系列的商品對歐洲家庭來說,尺寸都太小了!最大的鍋子直徑只有24公分,以歐洲人前菜主菜的飲食習慣來說,很難用這個尺寸的鍋子做一家人的主菜。此外,由於亞洲菜系大多會先經過各式刀法處理切塊後再進鍋,歐洲菜系則是將完整的食材直接放入鍋具中烹煮,所以最大的Shiba鍋只能煮兩人份的餐點。這兩個例子皆是因為烹飪環境的不同,就算是日本設計大師的設計,在歐洲也會遇到普及化的困難。而飲食習慣,也是另一個亞洲設計在歐洲會遇到的問題。

深澤直人設計的Shiba鍋(照片截取自Alessi)

相較於中式圓桌合菜大家一起分食,歐洲人的飲食習慣是相當個人的,他們沒有在餐桌上一起分享餐點的習慣,這個在歐洲餐桌的擺設中一目了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一套的餐具。而歐洲各國的餐桌禮儀與習慣都有所不同,其中最為大家所熟悉的是法國的餐桌藝術 Arts de la table”。在一個正式的傳統法國餐桌上,一個人從前菜到甜點、水杯到各式酒杯等,一共需要18件餐具(還不含吃海鮮專用的餐具)。此外,為了用餐人的舒適,餐盤與餐盤的間距,依照圓桌或方桌也有不同尺寸規定。

如前述所說,由於我們使用筷子的關係,大多數的菜系都是先將食材切過再烹煮方便食用。而歐洲人將未經過切割處理的食材直接料理,因此桌上的刀叉是非常重要的食具,幫助我們將食物送到口中。

一個完整系列的叉子設計,需要考慮到握柄長短、叉數不同功能不同。例如叉身細長、前端二叉的是螃蟹叉,握柄短小三叉的是生蠔叉等。而在餐桌上,端看叉子的擺設方式,就可以知道是英式家庭或是法式家庭。英式餐桌的叉子尖端朝上,而法式朝下,主要原因是英法兩國在叉子上雕刻餐具主人名字的位置不同。

歐洲一頓飯使用的基本餐具(圖片來自法國餐具品牌Chrostofle)

一套好的餐具是歐洲人參加婚禮、聖誕節、宅遷等送禮的首選,也有可能是傳家的遺產,所以許多經典的餐具品牌都有推出特殊的收藏箱。而每個人都用一樣的餐具,是歐洲餐桌的基本思考模式,所以這裡一套的數量是指六或八組為單位。
雖然京都的懷石料理或一般日式用餐方式也是每人獨立一套的餐具,但是與歐洲的概念不同。 日本美學中的侘寂,是千利休在掃過乾淨的庭院中,搖晃樹幹讓落葉跌落的不完美。日本人的餐桌可以接受與欣賞職人作家少量的手工食器,所以雖然是個人獨立一套的餐具,卻可以接受同桌用餐者彼此間的不同。

相較之下,法國百年餐具品牌Bernardaud去年為了慶祝品牌成立150週年,邀請12位當代著名藝術家為其設計餐盤。依照歐洲餐桌基本模式,12位藝術家就是設計12套不同的餐盤,而縱使餐盤尺寸大小一樣,也是以同一藝術家、一套6件或12件的方式購買,與上述日本食器作家可以單一購買使用的情況不同。

烹飪的方式和飲食習慣是亞洲設計食器在歐洲推廣時最常遇到的問題,也是許多台灣設計產品雖然得了歐洲設計大獎,卻叫好不叫座,沒有銷售數量的原因之一。曾經有一個在台灣執業的設計師朋友和我越洋抱怨,說他的客戶希望他在台灣設計一個像瑞士未來旅館一樣的空間,但是他怎麼樣都做不到客戶理想中的設計,最後他問我:同樣都是人,難道歐洲人的食衣住行和我們不一樣?」是的,同樣都是人,食衣住行的基本需求都一樣,只是大家生活的環境、文化與溝通的語言不一樣,這些細節上的不同,就直接的導致設計結果的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